2023年9月1日《平顶山晚报》A2版
□本报记者 闫增旗 文/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在石龙区龙兴街道北郎店村,干净整洁的沥青路,色彩斑斓的文化墙,花木掩映的民居,阳光灿烂的笑脸······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幅景色美、产业兴、百姓富、人心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渐渐铺展开来。
废酒瓶变新村景
人居环境细“梳妆”
8月30日傍晚,记者刚到北郎店村村口,便被一群跳舞的村民吸引。她们踏着音乐的节拍,舞步整齐划一,充满活力。
入村见绿,进村有景。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持续提升的人居环境,让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大大提高。
近年来,北郎店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洁”字入手,做“美”字文章,按照绿化、美化、靓化标准,深入开展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将村中的旧房和危房进行拆除,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合理配置村庄保洁队伍,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注重风貌提升,以公共场所、河塘沟渠、农户庭院四周为重点,升级改造村内文化广场、绿化带等,打造“四小园”,加快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连线成景。
“2022年,我们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完成了琉璃一条街打造、墙面喷绘等,在道路沿线栽种观赏花木,进一步美化环境。”北郎店村党支部书记王小社说。
在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中,该村探索“变废为宝”新思路,创新推进“微改造”,促进旧景“亮新意”:使用重新装饰过的旧瓦罐、酒瓶等物品,进行小菜园、小花坛等微景观打造;重新规划闲置空间,修建步道、铺设草皮、栽植新木,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等生态绿色空间。
“酒瓶除了卖废品,还能串一串围上一圈,做院子围栏、围墙,这可比红砖水泥围墙好看太多了。不但让酒瓶‘重生’,村里的环境也变得更有趣味了。”村民李景山高兴地说。
乡村街道
“约”出乡村新风貌
和美乡村,既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北郎店村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道德模范”“五星文明户”“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为载体,有力推进乡风文明进农村、优秀文化进农家、传统美德进农心。深入开展“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制定《村民公约》,为村民行为立标杆,以红白理事会规范红白喜事办事标准和要求,整治大操大办之风,打造移风易俗主阵地,弘扬文明新风尚。
“以前村里办酒席攀比之风盛行,你家办10桌,我家就办20桌,食物浪费很严重。自从制定村规民约后,许多村民都转变了观念,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了,围桌吃饭也都准备了打包袋,吃不完就打包带走,避免了浪费。”李景山感慨地说。
“村规民约汇集民意、化解民忧、维护民利,是全体村民智慧的体现。”王小社说。
琉璃不对儿
琉璃产品展厅
吹响琉璃致富曲
北郎店村文化广场上,竖着两座4.5米高的琉璃不对儿雕塑,一红一蓝,非常吸引眼球。雕塑后面是琉璃产品展厅,各色琉璃不对儿和琉璃工艺品让人应接不暇。
据王小社介绍,2019年村里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200余平方米的琉璃产品展厅和琉璃文化一条街,为北郎店村乡村振兴之路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北郎店村的琉璃业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其琉璃工艺品造型美观、质地细腻、色彩斑斓,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琉璃不对儿。
北郎店村的琉璃不对儿全靠手工制作,工艺考究,不易掌握。为发展琉璃不对儿等玻璃制品,北郎店村工匠在传统的黄色产品基础上创新,生产出黄、红、浅绿、宝蓝4种颜色的琉璃不对儿。
“目前,北郎店村有40多户村民制作琉璃不对儿,年产量260多万个,为村里增收近300万元。”王小社说,为方便管理,村里将制作琉璃不对儿的农户进行统一编号。1号店铺琉璃不对儿制作人房留刚已从事该行业50余年。“我们一般从农历十月开始制作琉璃不对儿,干到次年农历二月初结束,一人一天做1000个左右,每个净利润得有五六毛钱吧。”房留刚说。
目前,琉璃不对儿制作技艺已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助互联网,北郎店村的琉璃不对儿销售至全国各地。“以前也就临近春节会有销量,春节一过就无人问津了。现在逢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琉璃不对儿的销量也很喜人。”王小社说,他们准备建造琉璃工艺产业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琉璃工艺,把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品牌,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
策划:刘泉
统筹:陶向军 王冬梅
执行:周冬 董佳理
视觉: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