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八闽大地向“智造”迈进

时间:2023-07-12 07:07:30

90后叶周敏正准备把自己的“蓝色牧场”向“深蓝”扩展。他是福建宁德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靠海的居民多以海洋为生,他返乡后一头扎进了大黄鱼养殖的蓝海。

大黄鱼养殖是宁德市的一项重要产业。2022年,全市大黄鱼产量达19.47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80%,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2017年,还在上大学的叶周敏就注意到,靠近海、用小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品质一般,缺乏市场竞争力。那年,他和父亲几乎跑遍了宁德的海岸线,寻找模拟野生大黄鱼生活的海洋环境,并改用大网箱养殖。


(资料图)

采用大网箱养殖后,鱼苗情况、海水质量等养殖因素难以检测。稍有不慎,鱼苗便会生病。借助科技力量,叶周敏能实时监控鱼群生长动态和水域水流环境,据此调整养殖方式,提高饲养精准度。

谈及对未来的展望,他提到了自己的“深蓝梦”——深远海养殖。这是现代化水产养殖的方向之一,但设备资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等限制因素常常让养殖户望而却步。

不过,叶周敏观察到,福建省在不断推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出的各类政策“礼包”也是“含金量”十足。比如制造成本达3000多万元的高科技远洋养殖船,企业每年支付一两百万元租金就能租用,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他相信,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下,自己的“深蓝梦”照进现实的那一天不会太远。

高质量发展的大潮正席卷八闽大地。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施惠财说,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直是福建省的主攻方向,这些年福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在福州市新华源科技集团立华智纺项目生产车间,从抓棉、梳棉,到粗纱、细纱,再到络筒、打包码垛等流程,自动化设备贯穿始终。相比于过去纺织业“千人纱、万人布”的场景,现在车间里只能看到寥寥数人在巡检调试设备。

新华源科技集团生产技术部常务副总经理刘显煜介绍,2021年,公司自主研发适用于本企业应用场景的工业互联网纺织大数据管理平台,为企业装上“智慧大脑”。车间设备运行、温湿度、产品产量等各类数据采集后通过服务器上传到平台,公司能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数字化管控。在智能制造的赋能之下,公司智能纺纱车间生产效率提升超30%,运营成本降低10%以上。目前,新华源科技集团还探索将现代纺织技术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建设生产智能化、信息数字化、管理可视化的智能纺纱工厂。

以鞋服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福建莆田,同样在智能制造上下了不少功夫。为更好地支持当地鞋服业创新升级,莆田搭建了国家鞋类检测中心、福建省运动鞋面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和福建省级鞋服产业供应链平台等创新平台。当地多家企业积极响应转型号召,不断突破、寻求创新。

在莆田双驰鞋业个性化定制示范工厂,一支支机械臂有序挥舞,一架架智能机器人来往穿梭。在这里,制鞋裁断、刷胶、配楦等工序均实现全自动数控操作。

这样的自动化还延伸向了双驰的门店。顾客只需站上测量仪依照屏幕上的指示操作,很快就能得到一份详尽的数据报告。根据报告里的脚型尺码、走路习惯等数据,最快只需一个多小时,客户便可收到一双专属于自己的定制鞋。

除了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福建还把数字技术“搬”到了海上。2022年,全国首个5G智慧海洋示范区落地宁德三都澳。中国移动福建宁德分公司5G创新工作组组长谢锋林介绍,他们在该片海域完成近300个5G站点建设,基本实现50公里海域全覆盖、海域网络速率提升70%、容量提升两倍。

得益于此,渔排高清视频监控画面可实时回传,满足渔民对渔排的看护需求。三都澳万福岛渔排工作人员蔡祖助说,以前没有智慧监控系统,半夜一两点起来巡逻防盗是常事,如今在监控室里就能清楚地看到渔排场景,安全又方便。

通过智慧海洋平台,渔民还可实时查看水下网箱内不同角度的高清画面,了解鱼群生长情况,巡检渔网周边和底部,利用配套机械臂和捕网工具及时清理死鱼或杂物。同时,根据平台智能计算,还可测算牡蛎、扇贝等养殖水产的尺寸,实现精准化养殖。

施惠财介绍,未来福建会更加突出科技创新人才作用,招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项目,把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