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凤鸣天音 食铁兽 平板入耳耳机体验 - TDS 出品

时间:2023-08-24 13:11:01

Celest Pandamon Planar Magnet IEM Review - TDS Presents

KT MARK: IV

*本篇也包含了一些对于平板入耳市场的简单分析。


【资料图】

一直以来我对于 Kinera 和 QoA 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清楚的,两个品牌的命名方式和定位都有所不同。但说实话,直到近期我才发现原来这个家族体系还有另外一个分支,那就是这篇文章要介绍的凤鸣天音。Kinera 作为"母品牌",大多数主流产品都是用了北欧神话体系诸神的名字作为型号取名的参考;QoA 则使用各种酒类命名。而凤鸣天音则似乎要与前两者的品牌调性都不太一样,目前在售的两款产品都定位入门级市场,且都在这个价位少见地使用了平面磁式单元作为核心——这也是我对其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本篇要讲的“食铁兽”是这两款中定位稍高一些的型号。

自从平面磁式单元开始在千元以下的市场中被下放使用之后,其实受限于供应链成本,大多数搭载这类平板单元的产品售价集中在700-1000元,而非动圈入门耳塞普遍在卷的300-500元价位。要评价这些新晋平板耳塞其实很容易,之前也介绍过其中一些,大多数声音都着重于强调自己的"素质感",调音风格相对趋近,控制力不够时都显得比较刺激、毛糙。这也是我在之前很少愿意推荐此类耳塞的原因。平面磁式单元的特性决定了频响表现肯定是在振膜面积足够大时才能够相对稳定、出色。而之前密集发布的这类耳塞通常只是把大型平板单元的结构进行缩小,却没有合理地进行结构优化。

所以很快市场上就可以见到一些平板+动铁的混合单元产品,原因就是在于现行大部分平板单元受限于尺寸无法在两端的频响上做得足够好,低频能量聚集得比较偏中低频部分、极高频信息量有限。动铁的加入就是为了补足高频的频响(九尾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很多产品低频仍然化不开。

平板耳塞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新兴事物,是需要下更多功夫去细调的。还记得 Audeze 的平板耳塞(尤指 iSine 20)为什么相对声音毛糙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且高频延伸相当好吗?足够大的振膜和数字接口线材上的内置 DSP 算是给不成熟的技术做了补足——但是也造成了非常硕大的、根本不像耳塞的体积。还记得 Tinhifi 的平板耳塞为什么能够在某些曲风上表现得令人满意吗?但作为入耳耳塞,具备非常高的开放程度和非常高的驱动门槛都是问题。其实可以这么说,目前市场上真正评价普遍不错的平板耳塞并不能真正被视作传统的"入耳耳塞"产品,它们或多或少地都放弃了一些入耳耳塞的基本特点,才换来相对不错的声音。

Kinera 的做法是什么呢?如果你熟悉 Kinera 甚至 QoA 的产品线,就知道他们其实基本上没有体积夸张的耳塞,尤其是 QoA 还是以设计优先的。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让 Kinera 以及它的关联品牌放弃掉入耳耳塞基本结构做出一个硕大的玩意儿来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凤鸣天音这两款含平板单元的耳塞体积都不算大。从源头上讲,体积得以缩小依靠的是被他们称作"SPD"的方形平板单元。之前九尾所采用的第一代 SPD 方形单元在高频频段上或许还有提升空间,所以搭配了一颗动铁单元来改善频响,但是食铁兽上的 SPD 方形单元则明显在高频的性能上要更胜一筹,毕竟单单元的相位一致性相对混合单元来好做得多,所以食铁兽相对于九尾的提升点也就在这两方面。

好了,让我们回归产品本身,快速过一下它的外在。包装方面,凤鸣天音的产品采用的是和其他两个品牌完全不同的的理念,充满了国风元素。食铁兽的包装体积不大,封套上展示了"食铁兽"的形象。食铁兽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一种形似大熊猫,牙齿锋利"亦食铜铁"的猛兽,也是蚩尤的坐骑。"Pandamon"的英文名字倒还真的挺生动的。包装内配件包含两种共六对硅胶套(三对阔口人声套、三对红管子弹头均衡套)、一个清洁刷、一个食铁兽形象的金属牌以及一个收纳袋。这个自带弹性收口铰链的收纳袋使用一种摸上去像是 Alcantara 的材料,手感不错。

相比较于绝大多数的平板耳塞,食铁兽的腔体体积都要显得小一些——甚至小于不少动圈耳塞、绝对小于大部分类公模腔体。通体是正好的圆形,前腔体为黑色光面塑料材质,面板则是由电镀厚的不锈钢制成,UV 彩印的食铁兽头像也拉高了整体辨识度。面板下的金属网非常密集,相较于九尾来说,这个腔体的开放性是要更大的,隔音性能稍显一般。做工层面是基本上挑不出毛病的,虽然是看上去比较"硬核"的机械风,但是细节没有可见瑕疵。腔体厚度较薄,结合体积的优化和内侧的光滑处理,所以侧躺佩戴的舒适度也还不错。导管处和之前介绍过的 QoA Gimlet 一样使用了类似花瓣状的金属滤网。

线材配置方面,食铁兽提供了带麦的可选项,不过我手上的这条并未配备。线材材质标称为无氧铜,四股编织,结合灰色的 PVC 线皮,柔软程度较高,几乎没有自缠绕现象。尽管定价400元左右,依然是金属外壳接插件。可换线系统基于 2PIN 平座结构,有良好的兼容性。

前面提到,凤鸣天音的这两款平板耳塞采用的都是 Kinera 自研的方形平板单元,食铁兽上的则为 SPD 。这颗 10*10mm 的全频平面磁式单元相较于传统的平板单元着重于提升了易驱性,默认全频段都有 3dB 的增益,这使得它即使面对一些功率合适的小尾巴,也能有着相对令人满意的响度表现。当然,毕竟是小型平板单元,在大功率下会有更大的潜力。下面的主观声音评价部分,将基于原线+原配均衡耳套的搭配进行。

低频量感适中,下潜深度不算很深,但是极低频的响应能够有比较明显的感知,厚度适中,略微突出饱满度。食铁兽的中下盘能量化得比较开,不会出现低价平板耳塞容易出现的能量堆积问题,所以有着这个价位耳塞里少见的出色层次感表现。收放速度适中,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残响。可以感知到一定程度的氛围感烘托,食铁兽的低频氛围是可感、稍显弥散的,但并不会感觉到浓郁。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明显的前倾问题。

中频,人声距离较近,结像大小适中,细节打磨比较圆滑,对于人声的质感表现略优先于线条刻画。食铁兽的人声在相对贴近耳朵的地方呈现出比较规矩的口型和相对厚实的声底,听上去喉音有轻微加强,气声的比例不算高,也不会觉得有刺激感,有着较高的自然度,但是线条的柔化也会相应地使得声线偏细的人声有些"毛茸茸"。男声与女声的适应性都算不错,不过无论男女声都是更加适合偏扎实、声线稍厚的类型。音色渲染程度适中,在偏下盘和中上盘都有一些处理痕迹,主要是加强了顺滑程度。

乐器方面,食铁兽在表现大部分乐器时仍然是相对注重于质感表达的。弦乐器中的中提琴表现尤为出色,有着相当好的顺滑度和相对比较抓耳的音色表现。小提琴和竖琴等会显得有一点厚,拉拨弦的细节稍有靠后。吉他表现总体良好,大提琴的形体感较为自然。铜管类的气势感表现相当不错,只是需要亮感的小号等会有些收缩感。木管类的总体表现仍然是扎实基础上进行了打磨,使得听上去不会有特别明显的突出感,泛音自然但不算多。打击乐器的存在感相对靠后,刺激感微弱。

高频的亮度适中,整个中上盘都是相对平顺的,不会有特别突出的尖峰来影响音色的自然度。极高频的延伸表现中规中矩,但是滚降速度并没有特别快,所以也不会有容易感知的截止感。

声场大小相对比较宽阔,横向距离稍远,边界感并不算清晰,自然度相当不错,只是"高度感"在低推力下很难显出来。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拉得比较开,乐器之间的分离度不会很突出。解析能力同价位中上,没有明显的"解析感"不自然拔高。动态出色,瞬态中规中矩。

食铁兽有拔高千元内低价平板入耳耳塞的上限吗?这倒不至于,但它的确解决了一些问题。首先,这颗 SPD 单元的基本素质是过关的,相比较于之前九尾上的第一版,它的高频自然度明显提升,也比大多数现行的低价平板塞更加顺滑。在频响延伸这一点上,尽管食铁兽定价更加便宜,但却做得比那些七八百的竞品更完善。其次,低频能量堆积问题得到了相当不错的解决,且同时并没有把低频砍到偏薄、偏少。平板单元的特色有所保留,同时它作为入耳耳塞的基本盘做得足够符合要求,这在一众奇形怪状的竞品面前已经是难得的了。

300-500元的动圈入耳现在是一个齐争上游的态势,Kinera 系自家也有副厂的 Gimlet 这样的高完成度产品领头,不过如果你更加重视声场表现、人声顺滑度以及层次感等方面,那么食铁兽的实力确实像它的名字一样够猛够劲。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August 2023

From the digital sound lovers, it's a TDS producti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