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网吉林新闻11月19日电(王姝予)近日,榆树市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涉老民生执行案件,让司法暖意照亮两位困境老人的生活。
据悉,2024年4月,84岁的周某过马路时,被70岁的宋某骑行的电动三轮车碰倒,导致腿部骨折,住院治疗半个多月,产生医疗费、护理费。同年10月,法院依法判决宋某赔偿周某,但判决生效后,宋某因家庭困难未能履行赔偿义务,周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员殷大明首先对宋某的财产状况进行了线上查询,发现其银行账户、房产登记均无有效财产可供执行。
随后,执行员走访宋某老家了解到,他家中仅有几亩薄地,年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93岁老母亲的医药费,家庭开支全靠儿子在外地打零工补贴,经济条件十分艰难。而周某这边,腿伤尚未痊愈,仍需拄拐行走,其儿子儿媳均为普通打工人,既要照料老人生活,又要承担孩子上学的费用,家庭经济同样捉襟见肘。
考虑到强硬执行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宋某无力支付赔偿款,周某也难以拿到急需的治疗费用,执行员决定采取柔性调解的方式,多次上门沟通协调。
第一次到访周某家时,其儿子起初仍有怒气,认为判决文书已有明确结果,宋某应全额赔偿。执行员随即拿出宋某的财产查询记录逐一说明情况,指出宋某账户余额最多仅有几百元,无其他稳定收入且需赡养高龄母亲,即便将其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周某也难以实际拿到赔偿款,反而会让纠纷陷入无限消耗。周某听后深受触动,最终表示理解宋某的难处,同意只要能拿回部分买药钱即可。
当天下午,执行员又马不停蹄赶往宋某家,从家常话题切入,耐心沟通赔偿事宜,建议其与儿子商量预支工资,并向亲戚朋友筹措款项,哪怕先支付一部分,也能让周某安心治疗。宋某沉默许久后,拨通了儿子的电话,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儿子预支两个月工资,再向工友借款,自己则向兄弟姐妹凑钱,争取拿出赔偿款。
三天后,宋某攥着用报纸仔细包好的现金走进法院,见到周某后深深鞠了一躬表达歉意。周某看着眼前皱巴巴的钱款和宋某冻红的双手,连忙摆了摆手表示理解,称这些钱足够自己买一阵子药,剩余的赔偿款不再追究。
这起纠纷的圆满化解,正是该院“寒锋破冰·百日攻坚”执行行动的生动缩影。攻坚不搞“一刀切”,执行更有“人情味”,该院执行局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柔性调解化解刚性矛盾,让每一起民生案件的执行都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让司法的暖阳穿透寒风,照进更多群众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