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动自行车“霸占”地铁口通道、人车抢行,成为市民投诉热点。为治理这一乱象,深圳多区在部分地铁口设置隔离栏,将人车分离。遗憾的是,这一做法有违“无障碍交通”设计理念,给一些推婴儿车、坐轮椅、携带大件行李出行的市民带来不便。
相关报道:
(相关资料图)
深圳网红地铁口被吐槽围满栅栏!推行李、婴儿车的都得抬着走,部门回应
据交通部门估算,深圳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400万辆。为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深圳已持续探索多年。
从2008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内全面“禁摩”,到2012年改为“禁摩限电”,再到2020年电动自行车备案试点。深圳曾因“禁摩限电”遭到批评,也因由堵到疏展现务实担当。
深圳面对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爆发式增长和市民“最后一公里”通勤的现实需求,最终选择了直面难题。为了解决人车混行、路权之争、充电难、停车难等问题,深圳以改革创新破题,开启了电动自行车合法化之路。
2021年,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试行)》规定,就登记、通行、停放和充电中的基本问题进行规范。该规定明确,可以参照机动车驾驶证记分管理模式,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实行累积记分制度。累积记分达到相应分值,驾驶人应当接受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截至2022年12月,深圳已有80万辆电动自行车完成上牌。
深圳每开通一条地铁线,地铁口很快就会被电动自行车占据。一辆辆电动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正是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的生动呈现。随之而来的治理难题,也需要深圳以持续创新来破解。在地铁口设置隔离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车分流,但也留下了一系列难题。电动车通行困难、无处停放,坐地铁、坐公交的市民被层层栏杆阻碍,难以自由进出。密集的隔离栏,拉低了深圳城市治理的水平。面对各方的不满,需要深圳以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的举措予以化解。
例如,在地铁口周边增设电动自行车停车位,借鉴“电子围栏”“蓝牙道钉”等技术手段,加强对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的治理;引入“随手拍”投诉机制,加强对电动自行车违规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建立针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电子警察系统,运用人脸识别、电子芯片RFID射频技术等科技手段,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执法管理等。
未来,深圳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可能还会不断增加。如何让机动车、电动自行车、行人各行其道,让人们出行更加安全、便利,生活更加美好?这不仅需要主管部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运用新技术、优化调整管理措施,还需要以人为本、问计于民,合理分配路权,积极为市民解难题,协调各方资源增加停车场地,发挥党员干部、志愿者队伍等力量引导市民安全文明出行。期待相关部门以创新破题,以实干答题,拿出更加包容、更具温度的新解法,为其他城市提供可资借鉴的示范样本。
执笔:奥一网评论员 蒋清君 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