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风采
由“弯路”走向旷野
(相关资料图)
——社会学系2023届本科毕业生张若欣
编者按
蝉鸣解夏语,山水又一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3届毕业生们也即将离开充满美好回忆的燕园,奔赴远方,逐梦星辰。值此毕业之际,特推出“优秀毕业生风采”栏目,向荣获“2023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奖励的同学收集心声,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些过往的岁月,聆听ta们的故事。
2019年的开学典礼上,我写下四个希望在本科期间实现的愿望:继续做一个快乐而好奇的人、练字、有不错的gpa并知道未来的方向、别掉太多头发黑眼圈太重。后来我几乎没再手写过作业,掉了很多头发也有了厚厚的黑眼圈,但还是实现了我心目中本科最重要的任务:以快乐、好奇的态度(阶段性地)找到未来的方向。
四年里我尝试过许多方向:参加了严复班跨学科培养项目、修了经双、做了几段助研和实习、成为了芝加哥大学暑校和加州伯克利线下交换项目的学生。最后,本已考出所有语言成绩也想好了文书、推荐信怎么写的我还是选择了本科就业。在一次关于就业的分享会上,有个学妹问我:“你大学做了那么多对最后的本科就业没什么帮助的事情,会不会后悔所有其他的尝试都是在走弯路?”我匆匆说“不会”,却没来得及仔细回答。临近毕业细想这件事,总觉得我的这四年可以呼应到《中国社会学史》第一节课渠老师说的那句“只有通过怀疑得到印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你自己。”所有的繁杂尝试都记录了我自我怀疑的过程,是找到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方向的必经之路。临近毕业,我想记录下自己走“弯路”的过程,来解释自己在系里同学大多偏好保研本专业时,做出的跨专业就业的决定,也希望或许可以鼓励到正在走“弯路”的学弟学妹们。
大一刚入校的时候,我还是个有一点撕裂和自闭的新生。我很爱很爱社会学系提供的课程,爱穿过一教爬山虎长廊进入渠大的理想国、爱听爱玉姐姐说几十年前在课堂上敲饭盆的故事、爱在不同老师的社专讲座里感受脑海里想象的社会学大树伸出不同分支的绿杈。但我也学得很痛苦,一条凌晨两点同班同学发表读书感受的朋友圈就能让我焦虑到抱头痛哭,觉得我读书的意愿和能力实在是太小太小了。那个学期,我几乎把所有的周末都花在了图书馆里,不敢参加各类学生组织的活动,身边总有为了社专论文借来的厚厚一摞书。后来疫情来了,寒假我更加努力地在家读书、听线上讲座,却一直感到有些窒息。还好在大一下学期,各种跨学科项目、双学位报名的消息涌来,我开始思考,或许我总因为读书和论文感到痛苦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而只是因为这不是那份最适合我的“天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报名了严复班和经济学的双学位。
修缮之前的一教中社史教室
严复班的学术氛围浓厚,而且相比之前读书、写论文循环往复的模式更加强调在调研课题中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再写论文。大二上的时候,我选修了《社会统计学》,遇到了在大学期间给了我非常多指导和帮助的导师张春泥老师。那门课里我拿了99分,这给了我一些虚妄的信心。而且,CFPS等数据库记载着现实中十分贴近生活的数据,也能得出一些似乎直接可以应用的结论,让我有了未来做定量社科研究的念头。有了严复班实践风格的启发,我尝试更深入地了解定量社科研究。我找到耐心而善于解惑的适源学长给我们一众同学开了计量知识课外班、幸运地得到范新光老师的支持为他的研究做了一点助研工作、也通过国际交流合作部的全额奖学金支持报名了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联合的政策政策分析暑校。然而很惭愧地,我常在适源学长讲得那般有趣的课堂上昏昏欲睡,在做助研的时候缺少主动揽活的意愿,更在暑校的应用计量和编程课程上痛苦地几乎想发誓这辈子再不碰R语言。
每天都在编程的暑假
也是在上暑校的这个暑假,我第一次受到简历上的“经济学双学位”这行字的帮助,获得机会进入了波士顿咨询公司做兼职咨询助理的远程实习。我发现自己在面对企业提出的问题时,总是有充足的好奇心去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也享受时刻和团队成员一起开会讨论,而不是大多数时间都一个人读书找数据的日子。更重要的是,我们最终产出对企业的建议总是以落地为目标的,企业有时也会向我们反馈我们的建议落实后的影响。渐渐地,我发现咨询这种相对较短时间内就有机会带来影响的产出,是比挤牙膏写出的论文更让我激动的东西。大一的暑假我也曾经通过海投去一家非政府公益组织做过一个月实习生,但公益组织缺少发展战略和筹款能力的现状让它们并不那么适合应届生在其中成长。于是我决定向着咨询这个偏商科的求职方向发展,工作一段时间再思考是长期呆下去,还是最终带着战略规划的知识进入公益组织。
职业目标明确到了这一步,比较寻常的路径是在国内或者出国读商科的研究生,再开始商科求职。于是我考出了GRE和托福成绩,也怀着拿一封国外教授推荐信的“不纯”目的踏上了前往加州伯克利交换的旅途。在伯克利,我遇到了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在那些我加入的各式各样的社团中,学生们很少花时间呆在图书馆里,而是常常摆摊、登山、自驾公路旅行,我也和他们一起在加州的山巅和西雅图的雪地里玩得不亦乐乎。
和朋友们在加州的山里玩耍
到了大三大四,我认识的伯克利朋友们纷纷开始准备求职,大多数人希望本科直接毕业工作,再考虑未来读研的具体方向。在管理学的课堂上,我在闲聊中才发现那个和我看起来差不多大的小组成员已经三十五岁,工作十年后才想起来换个方向再读研。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开始反思自己先前对本科毕业工作的抗拒似乎只是给予自己并不理性的预设,我默认了拿到研究生文凭再工作是一条最容易被认可的路径,却回答不上来自己毕业就去读研究生到底是希望收获些什么。于是我渐渐不再抗拒本科就业,在通过数次模拟面试、拿到暑期实习获得留用、并了解到咨询行业头部公司给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出的职级实际相同后,我签下了本科就业的协议。希望在工作几年以后,我可以凭借对自己和对世界新的了解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硕士项目深造。
实习时看到的夕阳
四年里,我最后悔的事情不是因为曾各种尝试而走了“弯路”,而是大一上学期在一个没有疫情的珍贵世界里,以图书馆的生活把自己与多方向努力的可能性、与那些我之后会在各类活动和学生组织里遇到的好朋友们隔离起来。我曾经尝试过的道路都增进了我对自己的了解,让我提升了阅读和提问能力、克服了一个偏文学生对数据的抵触、看到了另一种文化里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遇到了形形色色与我各美其美的人。很幸运地,我一路上遇到的最终与我发展方向或许截然不同的师友们都那么支持我、相信我,让我有了探索未知的动力,也成为榜样给我了展示人生是充满可能性的旷野。如果没有做这些事、遇到这些人,我可能四年都会一直是那个内心撕裂的无助新生。
和严复班的朋友们
现在回看,我大一时写下的“知道未来的方向”是一个不可能在本科期间一劳永逸实现的任务。此刻22岁还满心理想主义的我还相信,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怀疑自己正在走的道路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期盼去体验旷野中新的可能性都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未名湖和它所代表的一切给了我勇气,让我选择继续在自己热爱的、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前进下去。到了要暂别的日子了,祝我们都能“去闯荡,哪怕道路漫长。”
毕业,和未名湖
文案 丨 张若欣
新媒体编辑 丨 杨璐荣
审核 丨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