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全球今热点:携手“牛专家” 联农又益农

时间:2023-04-14 15:20:44

在广西龙州甘牛公司养牛基地里,村民正在清理牛栏、投喂饲料。广西日报记者 曹丽媛/摄

暖春时节,走进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养牛基地里,远远便听到“哞哞”的牛叫声,干净整洁的标准化牛棚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儿怡然自得地吃着饲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投喂的饲料是用本地的甘蔗尾叶或玉米秸秆制作的,富含粗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糖较高适口性好,是牛养殖的优质草饲料来源。”甘牛公司养殖部经理段世朋介绍。

“龙州县年产甘蔗尾梢、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多达80万吨。秸秆以往是让农户们头疼的废弃物,如今却变成了助农致富的‘香饽饽’。”龙州镇党委书记叶圣环笑道,“通过粤桂协作搭桥,带来了在业内有名的‘牛专家’鹤山市养牛世家传人温兆轩,盘活了本地甘蔗,也为脱贫户创造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丰富的饲料来源为生态养牛规模化、产业化打下基础。作为龙州县最大养牛基地,甘蔗尾叶和玉米秸秆经过基地饲料加工区的粉碎和加工后,制成营养丰富的青储饲料,供应给基地存栏牛。机械化作业,让秸秆变废为宝,也让村民尝到了养殖红利。

“那黑黑、厚厚的‘土’就是生物发酵垫床了。用发酵床养牛,不仅更好地解决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还有效降低牛的发病率,缩短育肥周期,比传统栏舍能提前40天左右出栏。”段世朋手捧垫床泥讲解,生物垫床是由甘蔗叶、木糠和发酵菌构成,牛粪落在垫床上,通过牛不断走动踩踏,把牛粪与甘蔗叶、木糠及发酵菌均匀混合,在发酵菌的作用下,牛粪分解成高养分的有机肥,形成“绿色循环”。

“公司会对各养牛小区、家庭农场产生的牛粪,进行回购再制成有机肥,可在甘蔗、玉米地还田或销往市场,在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解决环保问题。”甘牛公司总经理季宁说,基地常年存栏牛有3000多头,2022年吸纳村民就近就业42人,其中脱贫户14人,带动周边蔗叶尾稍、玉米秸秆价格提升至180元/吨。

一头牛“牵”出一条种养循环产业链。用村民们的话来说:“好得很,甘蔗、玉米能卖钱,秸秆也能卖钱。”

除了向养殖户提供就业岗位和青储饲料外,甘牛公司还通过村级养殖小区、家庭农场等多种合作模式,让农户从过去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养殖户黄文龙家的家庭农场,位于龙州县龙州镇新华社区北门二队地块大填方,牛棚里的10头安格斯母牛毛色油光水滑、膘肥体壮,还有两头刚出生的可爱小牛犊。黄文龙穿梭在牛舍里清扫、拌料、喂食,忙个不停。“我家牛耳朵上的标号,是它的身份信息也是保险凭证,每头牛的保险自己只交200元左右。”

“感谢政府的政策扶持,让我放心养牛。”黄文龙告诉记者,他观望了3年时间,终于下决心去甘牛公司学习养殖技术。

“公司引进良种母牛调理好,并配种受孕6—7个月以上后,再以一般母牛的市价销售给农户,大概2至3个月母牛便可产崽,这样,既缩短农户饲养周期、降低养殖风险,还扩大了养牛规模。”段世朋介绍。

“母牛养殖有3项收益保障,一是小牛犊三个月断奶后公司4500元回收,政府再补贴1300元;其二能繁母牛停止生育后,按增重重量14元/斤回购;另有政府兜底的养殖保险。”季宁说,“养牛必须良种培育,县里今年推广‘百千万’户养牛模式,重点扶持良种繁育和改良。农户养5000头能繁的良种母牛,牛崽一产出来就有1万头了,通过养牛带动一部分农户增收,又能壮大本地良种牛繁育杂交基础,更快培育出适合本地养殖的肉牛和母水牛。”

“养殖保险让养殖户吃了‘定心丸’,病死牛有保险兜底,赔付金额为2万元/头,保险费用养殖户自付30%,政府补贴70%。”叶圣环介绍。近年来,龙州县创新实施“政府管建、企业管牛、农户管养”的合作模式,让养牛成为群众创业致富的好门路。截至目前,该县各乡镇建设养牛小区3个,每个规模300头;家庭农场410个,每个规模5—30头,带动800名群众参与,其中脱贫户90户以上,每户年均纯收入可达8万元以上。

据了解,2017年以来,粤桂协作资金共投入4233万元,形成的资产归龙州县集体经济所有,以委托经营、出租方式获益,2022年获益504.75万元按需分配给47个村集体经济。同时,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帮助2万多名脱贫户增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