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贸市场里,打灯销售自家的生鲜、农副产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灯行业内叫生鲜灯。生鲜灯照射下的鲜肉、海鲜等生鲜食品显得格外新鲜红润。
(资料图片)
不过,长期以来都有市民认为,这样的生鲜灯存在给生鲜“美颜”的嫌疑,尤其担心用灯光来掩饰“隔夜肉”的不良行为。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管理办法,要求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生鲜灯,引发多方关注。
生鲜灯提亮肉质色泽 迷惑消费者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探访广东广州多家农贸市场发现,无论户外或室内光线是否充足,肉类、海鲜、蔬菜等摊位前,摊主们大多会打着一盏盏的灯照亮自家的产品。
记者在生鲜档口买了一块猪肉,可以看到猪肉在生鲜灯的照耀下,颜色变得非常红润。但是把这块猪肉放到没有生鲜灯照射的地方,颜色明显暗淡了不少。
生鲜灯照射下的猪肉(左)和未被照射的猪肉(右)。
在广西南宁的农贸市场上,记者注意到,不同种类的产品摊位前生鲜灯颜色也不一样,海鲜摊是清一色的白色LED光,猪肉、牛肉摊是偏色光。
不过对于给食用产品补光,消费者们并不买账。一位消费者表示:“肯定不真实,灯光照会觉得肉质好一点,但是关灯的话会差很多。”
新规12月1日起实施 消费者被误导可维权
生鲜灯的使用规范不统一,相关投诉也时有发生,此次新规都有哪些内容?摊主如果违反规定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处罚呢?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到: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专家表示,使用生鲜灯并不代表该档口所售卖的肉类品质一定不好,但这种灯光的确存在迷惑消费者的作用。
据悉,新规将于2023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律师表示,未来如果消费者发现有销售者利用生鲜灯等照明设施误导自己,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维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相关的投诉并且查实了以后,可以对销售者处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包括责令整改,予以警告,并且可能会处以一定的罚款。”
生鲜灯禁用前夜:出货仍在 依赖不减
记者调查发现,生鲜灯从生产到使用已形成完备链条,生产厂家的宣传、商家同行的推荐,都使相关店家自动配置生鲜灯。一家熟食店的店主也对记者表示,网上宣传生鲜灯说可以促进食欲、增加销售,他便也配备了生鲜灯。
在某批发平台,记者发现大量生鲜灯相关产品,销量低单品可售出上百件,销量高的则近5000件。在一家已售4300多件生鲜灯的店铺里,生鲜灯的链接包含了10款不同颜色的灯具,据店家介绍,暖黄光效果适合水果、面包等产品,显得有光泽;暖红光适用于熟食、烧鸭、卤味等,显鲜;淡蓝光适用于水产、冰鲜等产品。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消费者已防不胜防。
在朝阳区一家菜市场内,所有售卖肉类的商家都悬挂了红色生鲜灯。一位店主告诉记者,自家门店使用生鲜灯已有些年头。“最开始我们都用正常的照明灯,后来市场里有店家开始用这种灯。”她边说边指了指头顶的灯具,“别人用了之后肉看起来比我们的新鲜,我们不用的话生意就落后了。”
目前,《办法》尚未正式执行,商家使用生鲜灯的行为在现阶段是否合法呢?对此,律师表示,尚未实施的法规不得作为法律来运用,但《办法》是对法律规定的进一步明确,《办法》是否实施,都不影响对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认定。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自身权益。
《办法》实施后,对于售卖生鲜灯还突出宣传“美颜”作用的商家来说,王建坤指出,“明知违法行为而提供帮助也有可能被行政处罚”。